拒绝“孤注一掷” 高校师生助力校园无诈

2023-08-28 10:11:5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北京工商大学学生反诈行动社在校内开展反诈防骗宣传活动。北京工商大学学生反诈行动社供图

西南政法大学反诈宣讲团成员进行宣讲。西南政法大学反诈宣讲团供图

蒋燕姿初次系统地接触反诈知识,是在西南政法大学刑侦学院副教授谢玲开设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侦查”全校公选课上。虽然这门听起来颇具刑侦剧色彩的课程和她学习的外语专业相隔甚远,但对电信网络诈骗可怕之处的耳闻,让她觉得有必要多学一些反诈技巧。令她没想到的是,曾经是反诈“门外汉”的她,如今已能站在讲台上为乡村儿童讲解如何识别诈骗伎俩。2021年,西南政法大学刑侦学院和重庆市反诈骗中心合作打造了西南政法大学反诈宣讲团,蒋燕姿和许多不同专业的同学一起,成了反诈宣讲志愿者。


【资料图】

在校园反诈的路上,谢玲和蒋燕姿并不孤单。为了应对和遏制频发的电信网络诈骗,除了公安机关侦办相关案件,反诈课堂、反诈展览、反诈软件等多元化的预防手段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学生群体是诈骗分子瞄准的对象之一,因此许多高校为了帮助同学们防患于未然,也以各种形式加入了反诈防骗行列。2021年年底,安徽大学等高校成立合肥经开区高校反诈联盟;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曾共同举办“大学生防诈宣传创意设计大赛”;各高校在校园媒体平台发布反诈防骗知识;大学生作为志愿者参与诈骗宣讲等活动……高校正在通过多样的形式行动起来。

助力校园无诈,高校师生发挥专业与特长

在西南政法大学反诈宣讲团,有许多专门研究新型犯罪侦查治理的青年教师和本硕博学生。从事新型犯罪侦查教学研究工作的谢玲,同时也是反诈宣讲团的指导老师和全国新型犯罪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研究员。在她看来,通过持续的研究跟进,为反诈宣讲提供专业知识的支撑,能够更好地帮助群众提高反诈意识。“西南政法大学反诈宣讲团的定位,不仅是一个面向社会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团队,也是一个高校学术型研究团队。我们结合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进行新型犯罪前瞻性课题研究,将新型犯罪侦查治理专业知识运用于社会服务,通过发挥典型案例的指引作用,提醒群众提升防范意识。”

余国梁是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2020级学生,也是宣讲团的前任团长。他和同伴不仅会在校内外宣讲,在骗子常常伸出魔爪的地方,他们也会尽可能竖起一道防火墙。“一些骗子会混进同学自发组织的学习群。我刚上大一时,就对群里的消息是否真实感到迷惑,既怕错过重要信息,又怕有的内容是骗局。”现在,宣讲团的成员会加入一些学生群,通过群聊信息里的蛛丝马迹分辨真伪,遇到重要通知,他们也会找相关负责老师核实信息。“有一次有人发了一个群聊二维码,说有一个紧急通知,让大家赶紧加新群。我们马上就识别出这是假消息。”虚假“通知”后往往会被宣讲团成员们发布的国家反诈中心表情包刷屏,“强势”提醒大家这是一个假消息。

谢玲和学生团队把自己的刑侦和法律专业优势应用在校园反诈之中,四川农业大学校园媒体团队“枣子团队”则充分发挥了新媒体传播领域的特长。去年4月,正值第七个全民国家安全日,团队指导老师、四川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科副科长龙泓宇和同学们开始构思,如何设置一个鲜活而深入人心的反诈宣传议题。

在搜集了全网大量相关实际案例后,枣子团队决定用连续短剧演绎真实案例等形式,更直观地呈现骗局、骗术,但如何为这个反诈宣传产品取一个能够吸引大学生的响亮名字,是他们一直“纠结”的重点。

在一次讨论会中,团队成员各自分享了自己查找到的网络诈骗真实案例。面对着为数不少、五花八门的案例,有同学感叹,在花招频出的骗子眼里,大学生可能很“好骗”。讨论结束后,大家在去食堂的路上还在头脑风暴。龙泓宇介绍:“有成员想到,人们面对骗局容易上当,不如就把主人公叫作‘郝骗’(谐音‘好骗’)。经过一番探讨,大家决定把主人公名字定为‘甄郝骗’,很多年轻人对这个命名方式不会太陌生,也更容易让受众代入角色。”

经过反复探讨和打磨的“甄郝骗”系列作品一经推出,果然“一炮而红”。作品中的“甄郝骗”“单纯又好骗”,配上具有网感的配音和趣味性强的演绎形式,让诈骗案例生动鲜活起来。在四川农业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的“甄郝骗”推文中,视频后还附加了互动形式的网络安全测试题。

第一期“甄郝骗”相关作品推出后,枣子团队对这一题材的创作热情一发而不可收。“相关的选题一个接一个报上来,有的要以‘甄郝骗’为载体讲一讲网购上当,有的要给他画四格漫画。1年多来,只要到了诈骗高发的时间节点,比如购物节、开学季、毕业季等,同学们都会主动提前琢磨,是不是又需要‘甄郝骗’同学出马了。”龙泓宇介绍,此后枣子团队根据“甄郝骗”创作了诸多反诈防骗宣传作品,曾被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许多社会媒体和其他高校转载,全网浏览量超过1000万。“全国、全网很多地方都用上了这个IP,它的形象和载体更加丰富了。”

反诈知识传播创新需要青年力量

“这段时间很火的电影《孤注一掷》里有句台词:‘人有两颗心,一颗是贪心,一颗是不甘心。’我觉得这里的‘不甘心’能很好地解释一些人被诈骗的原因——年轻人好胜心强,却没想到诈骗分子恰恰利用的是年轻人的这种心理。”来自北京工商大学学生反诈行动社的冉思思总结道。

在反诈社团中的经历,让冉思思了解到诈骗分子会精准分析不同人群的心理,迎合“目标”的所思所想实施诈骗,“那么我们做反诈宣传,也要找准不同人群容易接近和接受的方式”。因为了解年轻人平时喜欢刷短视频,她和同伴们就尝试把反诈知识填进流行的短视频配乐里。“前段时间《在小小的花园里面挖呀挖呀挖》很火,我们就会考虑在这样的节奏旋律中填入反诈歌词。”

如何创新传播方式、真正引起青年学生的注意,是许多反诈知识传播者都在关注的要点。枣子团队总结,反诈宣传要想吸引青年们的关注,一定要“接地气”,要适度避免专业化、精英化、权威化的传媒形象。“比如‘甄郝骗’视频,创作中我们特别注意了视频要‘土味’不要高端大气,漫画要萌化不要严肃说教,文字要活泼不要语重心长,目的就一个,让大家感受到熟悉的场景、真实的内容。”龙泓宇说。

在四川农业大学枣子团队成员朱蕊眼中,作品的呈现形式同样重要。她在参与这一系列作品创作的过程中,还专门在网上自学了设计制图软件,以便用生动的图片来增强读者阅读时的体验感和代入感。在网友给“甄郝骗”系列作品的评论中,有家长讲述自己孩子的同学被骗的经历,提醒“孩子们一定要擦亮眼睛”;有人发来顺口溜“兼职刷单小广告,本金提成拿不到”;有人分享自己入学前因为警惕意识太强,一直把班级助理当作骗子而不予理睬的“乌龙”经历;也有人说自己不当“甄郝骗”,要当“甄南骗”……这样的传播结果让枣子团队感到既惊喜又欣慰。为了巩固同学们的反诈意识,小编们还在评论区积极回复,或是和同学们一起“玩梗”,或是安慰受骗的粉丝,或是顺应主题继续分享防骗知识。

线上线下反诈宣传都在青年师生的探索中得到创新。今年暑期,西南政法大学反诈宣讲团来到重庆市丰都县三建乡,向乡村儿童普及反诈知识。除了讲解如何识别“买卖游戏皮肤”“追星”“游戏账号充值”“红包返利”等少年儿童容易遇到的反诈陷阱,蒋燕姿和同伴们还设计了适合小朋友们的游戏互动环节。“我会模拟诈骗分子的行为,让孩子们看到诈骗分子是如何行骗的。”蒋燕姿给孩子们展示上面写着“你是某某明星的粉丝,恭喜你被官方抽中了领取福利周边,请加群领取”的聊天框,告诉孩子们“加群”是诈骗的关键词。“一旦他们选择加了群,我就会模仿犯罪分子,让他们下载软件做任务。这时候的诈骗关键词就是‘下载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告诉他们‘充值优惠’‘免费领福利’这些过于诱人的字眼不符合常理,是‘白吃的午饭’,肯定是骗局。”蒋燕姿说。

类似的互动体验模式,枣子团队所在的四川农业大学也在积极探索和应用。2023年上半年,学校开设了校园安全教育模拟实验室,结合VR和AR技术,让同学们在实验室中可以以第一人称视角进入系统,了解不同的诈骗类型和常见手段,通过选择不同诈骗场景进行模拟体验。

让谢玲感到欣慰的是,她在大学里开设的公选课和宣讲团的讲解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有不少同学曾给我发截图,说他们识别出了遇到的网络诈骗;也有人会把通过其他渠道学到的反诈知识分享给我。”在谢玲的课堂上学习前,蒋燕姿从未想过,看似简单的诈骗背后有着严密的组织分工,骗子们都受到过专门的培训。当蒋燕姿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分享给乡村孩子后,有一名家长专门来感谢她。“那位家长的孩子之前差点上了网络诈骗的当,这次听完我们的分享后,孩子对诈骗的认识清晰了很多,家长也表示她会更多地关注孩子在网上的活动。”许多类似的回馈,坚定了蒋燕姿把反诈宣传进行到底的信念。

谢玲则提出,推进全民反诈要走群众路线,只有将潜在的被害人转化为全民反诈中的一员,主动积极防御,形成“全警反诈、全民参与”的新格局,才会让电信网络诈骗无处遁形。她和西南政法大学反诈宣讲团的师生们,则会为了这个目标不懈努力,持续跟进研究诈骗分子的新骗术,将反诈知识播撒到更远的地方。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毕若旭 实习生 范子菁 李张欣 来源:中国青年报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